7月的广州,天空中悬着火球般的太阳,热的好像个蒸笼,连云彩也好似被太阳烧坏了,消失的无影无踪。走进华南理工大学,树影婆娑,鸟语花香,尽南国风光之妩媚,站在教学楼旁的百年老树下,呼吸着草木芬芳,不由得心情也仿佛多了一份宁静平和。穿过资源与造纸工程楼,在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五楼,凤凰网广东见到了华南理工大学老校长刘焕彬院士。
虽然已年近八旬,但刘院士依然风度翩翩、精神矍铄,谈笑风生间笑容可掬、亲切和蔼。出生于四十年代初的刘焕彬与新中国一同成长,他既见证了砥砺前行的中国,更身处其中,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贡献者。在波澜壮阔、气势如虹的时代发展潮流中,刘焕彬院士作为一位科学家,始终行走在拼搏奋进的路上,不断开拓创新,硕果累累。同时,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家,刘院士几十年来不但勤育桃李,而且一直关心和积极投身各项教育公益事业,组织成立了多项教育基金回报社会,回报家乡。
深耕教育一线,立德树人以生为本
1960年,刘焕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1965年大学毕业后,怀揣教书育人理想的他选择留校任教,他从1991年至2003年先后担任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校长,2003年退出校长职务后,他继续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华南理工大学的发展进程中,刘焕彬是一个很有分量的名字。在他任校长期间,得益于他的嘉谋善政,华工的办学水平一路直上,根据2002年《中国大学评价》上公布的数据显示:华南理工大学在全国高校的综合排名从1995年的第35位上升到2002 年的第20位,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为华工的高等水平大学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刘院士重视学科交叉与技术创新,重视研究成果产业化。他先后主持和承担了3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重点科研项目,在数学模型与过程模拟、软测量和智能控制、制浆造纸过程节能减排和污染控制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发表论文350多篇,著作6本,授权发明专利21项,获国家级奖励3项,省部级奖励12项。基于他的丰硕成果和贡献,2000年当选为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院外籍院士,2001年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04年荣获俄罗斯国家工程学突出贡献“伊万?古列宾勋章”,2013年荣获首届“叶剑英奖”。
从求学到任教再到行政岗位,2019年已经是刘焕彬院士与华南理工大学休戚与共的第五十九年。刘院士感慨道,“华工打下了我的人生底色,奠定了我的事业根基,让我无论在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还是在学校管理中始终保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求索的习惯和进取的信念,这是华工给我带来的宝贵财富。我感恩华工,是华工这个舞台造就了我。”
“讲奉献,勤学习,做实事,创业绩”是刘院士的座右铭。在出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期间和教书育人过程中,他经常以此对身边人和学生言传身教。直至今天,他依然把这句座右铭谨记于心,传承后辈,正所谓一生师者意,常怀教子心。
情系家乡教育,成立范剑冰奖教基金
生于斯,长于斯,客家人无论到走到哪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虽然身在广州,但刘焕彬校长始终牵挂着家乡梅州兴宁,希望自己能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出一份力。
2013年正值刘焕彬母校兴宁坭陂中学老校长、兴宁著名教育家范剑冰诞辰90周年,刘院士用获得首届“叶剑英奖”的奖金作为种子基金之一,联合加拿大温哥华客属商会会长范伟先生作为发起人,与兴宁坭陂中学的热心校友一起,发动热心教育事业的爱心人士,三个月内共筹款2300多万元,成立了“范剑冰奖教基金” ,用于奖励坚持桑梓教育的优秀教师。刘焕彬院士亲任基金理事会理事长。
谈到范剑冰老校长,刘院士缓缓讲述道,“在我读中学那年头,范剑冰校长对我学习生活的关心及人生的指导,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老校长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谆谆的教导,殷切的期望,令我深受感动,至今记忆犹新,如在眼前。”
通过范剑冰奖教基金对突出贡献教师、优秀教师颁发奖励,激发了广大教师扎根山区、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热情,推动了兴宁教育的 发展。五年来,累计有46位教师获得“突出贡献奖”,每人奖励5万元;257名教师获得了“优秀教师奖”,每人奖励2万元,共计发放奖金近800万元。另外,还对家乡教育设施等项捐款约400万元。迄今, 范剑冰奖教基金本金己增加至3200多万元。
刘焕彬院士认为,“社会要进步、国家要强大,教育是根本,一定要让孩子们得到好的教育。”2005年,刘焕彬兄弟陪伴妈妈回乡探亲,当妈妈看到村里的小学仍破旧不堪时,决定捐出她多年积存的劳模和农村干部补贴金共3万元用于学校维修。在妈妈行动的感召下,刘焕彬兄弟共捐款30万元,并得到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共筹款85万元,新建了三层教学楼,学校面貌换然—新。为了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刘焕彬兄弟积极规划和组织下,于2006年在兴宁成立了有600万元的“张庆华奖学基金”,奖励家庭困难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十多年来,已有2500多人次得到资助。
兴宁足球,一份无法割舍的情怀
梅州兴宁是中国足球之乡,生于兴宁的刘校长对足球也有着奇妙的缘分。“童年时,家门口有一片较大的禾坪,是孩子们常常在一起玩耍、踢球的地方。那时穷没有人买得起足球,我们就用树上掉下来未成熟的柚子当做足球来踢,和伙伴们打着赤脚,肆意的奔跑抢球,那是我童年的快乐时光。”回想起小时的故事,刘院士笑得很开朗。他说,离乡这些年,家乡的一草一木、大小事情,甚至乡亲的一个笑容,都时常在脑海里回想起来。“这就是乡愁吧,我很清楚自己从哪里来,我们客家人大概都有这种感恩和落叶归根的情愫。”
受足球之乡足球文化的熏陶,刘院士热心发展校园足球。从1993 年至2005 年的十二年期间,他担任了三届中国大学生足球协会主席,组织了多次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为促进大学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现在还是广州恒大的足球迷。
今年5月,刘院士了解到一部名为《永不独行》的励志电影将在兴宁取景拍摄,电影讲述了一群热爱足球的乡村留守儿童在城市教练的帮助下,走出大山实现梦想的故事。刘院士浏览了故事梗概后表示,这部电影不仅宣传了永不言弃、永不独行的足球精神,更为重要的,表现了当今城市化进程中的痛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因此,刘院士在征得理事会同意后决定以范剑冰奖教基金的名义鼎力支持,赞助电影顺利拍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外出打工,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孩子们却被留在了农村的家里。留守儿童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少,缺少爱的温暖,在心灵上孤独,在生活、身心健康、教育成长、安全等方面都面临着困难。
刘院士认为,《永不独行》这部电影能够直面这一社会突出问题是十分可贵的。刘院士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事关乡村振兴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推动乡村和后发达地区青少年教育的发展正是我长期关心的问题,也是剑冰基金的宗旨所在。”
勤奋自立,成就学术之家
刘院士始终倡导家庭教育对孩子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教育家,刘院士认为青少年的教育应该依靠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孟子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好,社会的良好运行就有了基础,国家就会好。深受客家文化熏陶的刘院士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以及家教和家风的传承,用身教言教培育子女和后辈的成长。
谈到家庭教育中的核心,他分享道: “首先,对后辈的教育要言传身教,在家里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教育要以引导为主。无论大小事,尽量与孩子们商量讨论,多听取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孩子们跟父母就能养成主动相互沟通的习惯,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其次,要培养孩子的自主精神和能力。我们家有一个传统,就是每个小孩都要做家务,而且要学会做饭,这件事很重要,养成劳动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将受益终生。自信心和自主精神,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两块基石。”
2014年,刘焕彬院士同兄弟三人商量后,决定用父母留下的30万元遗产设立家庭教育基金,作为传承良好家风的平台,感恩先辈与维系家庭团结的纽带,用于奖励家中后辈在学业和专长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鼓励后辈互相学习,积极上进。正是刘院士家族中这种有魅力、有温度、有深度的教育,使得家族诞生了不少优秀精英,有院士、教授、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企业总经理和副总裁等,可谓人才辈出。
”我们家沉淀下的家风和家教,概括起来是四句话:崇文重教,勤奋自立,感恩向善,和家睦邻。长期以来,我们以此要求自己,以此引导和要求后辈们健康成长,成人成才”刘焕彬说。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019是华南理工大学成立的第67年,也是刘焕彬院士扎根教育的第54年。在探索和前行的路上,刘院士始终秉承着先行者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勇气和毅力,坚守着不忘初心,矢志前行的信念,为中国教育事业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高雯婷 刘佳
想象一下,当一台手机不再只是通话和上网的工具,而是成为化身为 AI 时代万
近日 , 继牛津大学校园惊现神秘来客后 , 另一英国顶级学府也传出了有神秘嘉
随着新能源减免购置税新政一出,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小微型市场,在6月1日起实
咖啡和零食这两年真的是“卷”出新高度,而咖啡赛道近几年爆火,各家品牌都纷
站在即将告别2023年的岁末时点,“认知”意外地成为多位专家回顾即将过去一
清丽动听的彩调剧《刘三姐·盘歌》、高亢激昂的汉剧《金沙滩&